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活動公告]【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

第四場保育創作特展
歡迎大家ㄧ起來認識阿食(食蛇龜)與牠的好朋友阿虎(石虎)

【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
展期| 2015/5/23(六) 起
地點|國道3號。西湖服務區

開幕|2015/5/23(六) 上午 10:10 (希望特展十全十美)

            由國道吉祥物小飛力開場
            再是動物園動物偶團的表演

            最重要的還是
            阿虎與阿食的保育劇場

            希望各位朋友能共襄盛舉
            希望國道上的保育特展 更能暢通各地

            影響更多的民眾
            也讓工程單位(與財團)了解民眾對保育的關心

特展資訊|http://biodivinfo.asdc.tw/leopardcat/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重要公告] 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更名通知

從2015年3月1日起,「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更名為「財團法人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於此公告。(舊名中的"園"去掉)
各位善心人士捐款時,戶名記得改為「財團法人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活動公告] 『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

食蛇龜(阿食)跟好朋友-石虎(阿虎) 
為了想讓大家更認識我們


聯合舉辦了『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

展期| 2015/01/11(日) ~ 03/29(日)
地點|南投集集驛站(遊客服務中心)

開幕|2015/1/11(日) 上午 10:10

由阿虎&阿食帶領大家參與 "石虎平安龜 保育與創作特展" 開幕活動


集集是阿虎與阿食的故鄉
阿虎與阿食帶著藝術創作者關懷的心 所創作出來的作品
希望 集集的居民與遊客一同認識我們

更希望大家來集集
看看這個阿虎與阿食的生活棲地

大朋友帶著小朋友
一同來認識 我們所居住的淺山地區
還有哪些野生動物 也一同與我們居住在這塊土地上
以及 野生動物們 正面臨哪些危機呢?!




*~ 邀請函 ~*

由阿虎&阿食帶領大家參與 "石虎平安龜 保育與創作特展" 開幕活動

時間|2015/1/11(日)  上午 10:10  
地點|南投集集驛站(遊客服務中心)
         南投縣集集鎮民生路162號 
049-276-4265

敬請光臨
歡迎大家ㄧ起來共襄盛舉
給阿虎&阿食ㄧ個鼓勵喔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2014食蛇龜保育基金運作II

去年(2013)下半年執法單位查緝到的食蛇龜和柴棺龜走私數量超過七千隻,為了希望不要讓這些龜擠在早已超過負荷的收容場所,盡快能夠回到野外,原本預計在今年勘查適合地點,盡量將收容在中興大學的食蛇龜和柴棺龜放到野外。然而從今年春天開始,全台灣各處都傳出捕捉和收購食蛇龜的訊息,而且收購金額在今年一年內還可以漲了近一倍。並且繼去年收容於中興大學的烏龜遭竊一千隻左右的事件,今年飼養在墾丁國家公園的食蛇龜籠舍也被破壞,再次被竊一百餘隻。因此我們今年除了在少數幾個安全無虞的地點,釋放了不到兩百隻的食蛇龜和柴棺龜,其他預計要野放的工作都暫停。今年主要的工作,放在保育宣導和改善飼養籠舍環境上。

至今,政府部門也對食蛇龜的野放或盜獵束手無策,將救傷、查緝到的台灣本土產的野生動物釋放回野外,應該是值得讓人知道的好事,但是現在無論是收容、或是釋放,都得要暗中為之,處處防人,實在不很正常。


我們計畫明年度(2015)的工作有:
  • 持續教育宣導,並以屏東縣的各級學校和社區為主;
  • 改善飼養環境;
  • 尋找繁殖保種的地點,為將來食蛇龜在野外復育做準備。

非常感謝大家為食蛇龜的保育和未來的付出。我們衷心期望,滿地烏龜的情況可以在自然環境早日再現。


轉貼自 阿食也想回家-食蛇龜之聲  FB社團    作者:Sheng-Hai Wu  發文日期:2014-12-24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連署活動] 關懷生命協會 籲請增訂走私未遂罰則 連署公開信

請支持連署!

加入連署:http://www.lca.org.tw/action/motivate/5307
活動時間:2014/10/31 ~ 2015/12/31 (All day)




致經濟委員會全體委員:

  食蛇龜與柴棺龜皆是農委會所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物種,但從2006年至2013年,已查獲9,386隻欲走私輸出,未遭查獲的更難以估計。

  過去亦有實際案例,在漁港或以及機場查獲準備走私,卻因為該輸出行為尚未完成即被查獲,便不成立走私既遂。同時,野生動物保育法並未處罰保育類野生動物之輸出入未遂,最後法院只好以「騷擾」保育類野生動物判刑。


時間判決法院刑 度事由備 註
2008.11高雄地院
8個月,得易科罰金
騷擾311隻食蛇龜,柴棺龜3隻,查扣於新竹南寮漁港;累犯
2011.04高雄地院
6個月,得易科罰金,
緩刑2年
購買購買1255隻食蛇龜欲走私,於高雄小港機場遭查畫
2012.07
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6個月,得易科罰金買賣原2011.4購買、走私判決上訴更審
※資料來源:關懷生命協會整理自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此類案例時有所聞,使輸出未遂成為裁罰的漏洞。籲請立法單位於衡量社會公益、訂定法律時,應考量維續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並正視獵捕、走私規模趨勢對物種及生態的不可回復性,避免加速對食蛇龜等保育類物種造成毀滅性災難。  
        基於上述原由,建請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全體委員,盡快增訂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四十條第二項未遂行為之罰則,以杜絕非法業者存僥倖心態繼續出賣台灣珍貴的自然資產,造成台灣生態浩劫。全體連署人 敬上


更多的食蛇龜相關報導整理請見關懷生命協會網站加入連署:http://www.lca.org.tw/action/motivate/5307活動時間:2014/10/31 ~ 2015/12/31 (All day)

轉貼自關懷生命協會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2014食蛇龜保育基金運作

三月底,天氣開始回暖,這幾天全島各處都開始下雨,休眠了三四個月的食蛇龜應該也都開始活動了。

去年八月和九月,海巡署查獲到兩件各有兩千多隻保育類烏龜的走私案,讓多年來我們的擔心成真:半個月擠進超過五千隻的食蛇龜和柴棺龜,讓臨時收容場所大暴滿。雖然有保育主管單位緊急核發經費,但是仍然擋不住三個月死亡了一千隻以上的個體。接著又發生了失竊事件,從剪斷的鐵絲網和少了近千隻的事實,讓所有照顧和醫治的人都很遺憾。

經過了一個冬天,主管保育的林務局希望能把臨時收容場所的烏龜密度降低,接手處理已經被收容的個體。今年食蛇龜保育基金,將會用在照顧現有的食蛇龜,以及用於調查,監測和教育上。       

食蛇龜保育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均置於『阿食也想回家—食蛇龜之聲Blogger』中(http://cuoraflavomarginatanchu9.blogspot.tw/)。捐款和義賣所得,雖然存在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但基金會並不審查食蛇龜的保育基金的使用。我覺得這筆基金的支用,仍應受到監督和審查。因此我會邀請公正客觀人士,定期審查。

今年將持續和林務局及國家公園合作,為食蛇龜和牠們生活環境的保護繼續努力。我會定期向大家說明。

感謝大家的支持,

吳聲海

轉貼自 阿食也想回家-食蛇龜之聲  FB社團    作者:Sheng-Hai Wu  發文日期:2014-3-31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臺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臺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陳添喜 |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失落的龜樂園

臺灣曾經是龜的樂園。20世紀中期,美國海軍研究人員在臺灣調查潛在傳染性疾病宿主動物時,在恆春附近由當地人引領下,一天內就可找到一百多隻食蛇龜。高雄中學所收藏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食蛇龜標本,竟然是採集自「覆鼎金」一帶,可見上個世紀在現今澄清湖一帶就曾出現這種龜。

只是隨著環境的快速變遷,這群動物漸漸從人們生活中退出,被迫退縮到偏遠的山邊,也從許多人的生活經驗中消失,現在甚至連僅存的少數族群可能都快保不住了。

加上大陸養龜市場由原來的肉用需求轉向對稀有種類的投機炒作,臺灣原來還算普遍的食蛇龜,也名列投機者高價競逐的少數物種之一,前景令人擔憂。

臺灣的食蛇龜

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又名黃緣盒龜、黃緣閉殻龜,不是臺灣特有的物種,最早是英國人葛瑞(J‭. ‬E‭. ‬Gray)於1863年依據史文豪(R‭. ‬Swinhoe)在淡水附近所採集的標本,與瑞福(J‭. ‬Reeve)由大陸南部取得的龜殼所描述發表的。但採自大陸南部的標本只有龜殼,不是完整標本證據,來自臺灣的剝製標本就成為描述這物種所依據的正模式標本,淡水也成為食蛇龜的模式標本產地。因此,食蛇龜是全世界近三百種龜鱉目物種中,唯一以臺灣為模式標本產地的物種。

過去10年曾經普查臺灣食蛇龜分布與族群狀況,在低海拔山區仍有部分穩定族群,主要棲息在原始闊葉林、次生林、人造竹林及邊緣較開闊的農墾地。分布地點以臺北、宜蘭、花東、南投、雲林及恆春半島淺山環境較常見,但最近幾年牠們卻面臨嚴重的獵捕壓力。

食蛇龜分布在大陸中部、臺灣、琉球群島南部的西表、石垣、宮古等島嶼。在大陸已找不到穩定的野生族群,臺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穩定族群,在保育研究上更顯得重要與珍貴。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在分類上,食蛇龜多數的近親主要棲息在水域環境中。在原始的文獻中,葛瑞引述史文豪的觀察:在水田旁的水塘裡,常常可看到牠們把頭及背甲露出水面,而且會爬到水邊的石頭上曬太陽。後來也有學者誤以為模式標本產地的淡水是指淡水河,因此食蛇龜長期被認為是半水棲性種類。

然而,不管是從捕捉到的地點或利用無線電追蹤的活動範圍,都沒有發現食蛇龜會利用水域環境,確定是屬於陸棲性的淡水龜。事實上,由隆起的龜甲、粗圓的四肢與腳趾間不具有蹼的特徵,就已經可以預知了。

如果遇到長時間不下雨的高溫缺水季節,食蛇龜還是會把身體泡進山溝或草澤地的爛泥或淺水中,來調節溫度或獲取水分。但牠們主要的活動幾乎與水域環境的分布沒有關係,對水的依賴程度不高。

超級大「宅龜」

食蛇龜對熟悉的棲息環境有很高的忠誠度,整年活動的面積是0.07~8.25公頃,顯示有些個體整年就在約2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裡活動,不管是攝食、產卵與過冬,都在最遠距離不過40公尺的範圍內完成。

5年後再利用無線電追蹤,相同個體的活動範圍變化還是不大,大部分的範圍有高度重疊。即使隔16年後再次調查,還是可以在相同地點捕捉到同一隻龜。

生活環境

變溫的爬行動物自己不會產生熱量以維持穩定的體溫,而生理代謝速率與活動效率卻與溫度密切相關,如何善用環境中的溫度差異,選擇有利的溫度條件達到調節體溫的目的,成了許多龜類需面臨的挑戰。

棲息在森林裡的食蛇龜無法像水棲性種類一樣,直接爬到岸邊曬太陽提高體溫,以及受到干擾或威脅時就直接潛進水裡躲避敵害。要在森林底層利用環境溫度的差異來調節體溫,會比在水域的環境中複雜而有更高的挑戰性。

度過漫長的冬季之後,在溫暖春雨刺激下,食蛇龜開始離開停留近3個月的過冬地點,爬出暗無天日的洞穴,暫別不吃、不喝的漫長日子。

在初夏產卵繁殖季節來臨時,母龜要在森林邊緣或森林空隙,陽光可穿過鬱密樹冠層直達底層的地方,尋找合適地點產卵與維持體溫。有了溫暖陽光的加持,底層與地表溫度都會高於被遮蔽的環境,食蛇龜選擇這樣的環境可以維持較高的代謝與消化效率,生在這裡的龜蛋也可較快速地發育,孵化所需時間也會縮短。

7月過後,換成是森林底層開始熱鬧的時候,樹林上方的果實成熟、掉落,吸引各種小型動物在這裡聚集、活動。這時食蛇龜暫別在森林邊緣生活的階段,開始轉移到森林底層的另一個舞臺,產卵季也結束了,就等著埋在土裡的新生命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食物來源

以食蛇龜攝食的構造,幾乎不可能吃進體形較大的蛇類。現生龜類沒有牙齒,也沒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只能用包覆在上下顎骨板上的銳利角質層切斷食物,直接吞進肚子裡慢慢消化。吃蛇的傳說,只是人們對食蛇龜特殊外形與各種神話的想像與連結。

由野外觀察及收集糞便的紀錄,食蛇龜的食物包括植物果實如棱果榕、香蕉、鳳梨、火龍果、桑椹等水果,含水量多的漿果,昆蟲、菇蕈、蝸牛、蛞蝓、陸蟹、蝌蚪、蚯蚓及其他脊椎動物死屍等。

年齡判定

龜常被認為是長壽的動物,但要從外部特徵判定年齡很不容易,且準確度不高,至今尚無可信度高的年齡判定方法。

在溫帶到亞熱帶的多數種類,代謝與生長速率會受環境溫度影響。在食物充足、高溫的夏季生長較快速,在低溫的冬季則生長停滯,於是背甲上會像樹木一樣隨著季節留下明顯的生長輪。因此,一般陸棲龜類的年齡可以利用背甲盾板上所留下的生長輪來估算。

臺灣北部的食蛇龜大致符合生長輪一年增加一圈的推測,但到了開始繁殖的性成熟年齡,生長變慢甚至停滯,新增生長輪的間隔過密無法分辨,就無法再用來當成年齡估算的依據。除了有長期確實飼養紀錄或個體標記追蹤之外,大部分對龜類長壽的推斷並無實據。

臺灣北部的食蛇龜族群中,產卵母龜的最小年齡約為13歲。利用生長輪估算,小於11歲未達性成熟的個體約占10%,超過18歲的個體約有30%。但最近對重複捕獲的研究,在1996~1997年曾上標的個體占現存個體57%。這些重複捕獲的個體,在首次上標時就已經是超過15歲的成體,因此利用生長輪估算年齡的方法並不可靠,食蛇龜實際壽命遠比用生長輪估算的還長,大部分都已活了超過30年。

到成體之後,有堅硬龜甲的保護,幾乎沒什麼大型動物可以動得了食蛇龜,每年平均存活率可高達94%,在野生動物中是少見的異類。

少子化的警訊

食蛇龜母龜會選擇森林邊緣較開闊、日照較充足的泥土地產卵,但要在野外環境看到產卵的機會不多,要在樹林裡重複找到特定個體很不容易。因此在母龜背甲裝上無線電追蹤器,間隔兩星期用X光拍攝追蹤體內龜蛋數量變化,才可能知道牠們的產卵季、產卵數與窩數的變化。

母龜在離開度冬環境後,體內的受精卵在輸卵管裡開始包覆上富含鈣質的蛋殼,準備尋找合適的地點,讓龜卵可以安全產下並孵化。

食蛇龜繁殖力不高,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產卵,一年只能生下1~2窩,每窩卵數才1~3顆,平均每年產卵2~5顆。陸棲性的龜類多採量少質精的生殖策略,通常產卵數較少,但龜卵較大,孵化出來的幼龜體形大,存活機會較高。食蛇龜也大致符合這種生殖方式。

在森林裡,富含蛋白質與鈣質的食蛇龜龜蛋是珍貴卻又不難獲得的食物,眾多動物當然不會錯失這場一年一度的尋寶機會。在群敵環伺、危機四伏的環境裡,龜蛋能順利孵化並長大有如「盲龜遇浮木」一樣,幸運的存活者總是少數。

遭到非法獵捕的族群中,母龜的比率有明顯減少的情形,因為母龜在夏季為了繁殖後代,出現在森林邊緣開闊環境的頻度會比雄龜高,更容易被獵人用陷阱捉到。可以產卵繁衍後代母龜數量減少,使得新個體加入族群的機率也減少。

在多數食蛇龜族群中,小於11歲幼龜所占比率約為10~15%,但最近在臺灣北部的最大族群則下降到1%,也與人類一樣有「少子化」的現象。族群的更新與補充已出現問題,而最近10年更幾乎沒有新的個體加入,對族群的存續是嚴重警訊。除了母龜減少的原因外,隨著森林更新演替,龜蛋與幼龜捕食者增加也是另一種生存挑戰。

生存危機

亞洲龜類的現況並未因投入大量保育人力與經費而有明顯改善,不少物種瀕危程度快速增高。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的趨勢,大陸的市場需求已變成全世界龜類生存的重要威脅,且龜類非法獵捕與貿易的管制機制鬆散。建立確保人工圈養的種原群是最後的保育手段,因此現階段迫切需要選擇合適地點進行野生族群就地保育工作。

從生物科學的觀點,食蛇龜並沒有神力,但有很特別的環境適應能力,值得長期研究。現在還有許多待解的謎題,像牠們怎樣利用小小天地存活下來?如何在複雜的森林底層不致迷失方向?‭

希望不會有任何一種龜,因為人類的漠視與貪念而從這個世界消失。

作者:陳添喜
來源:《科學發展》2014年2月,494期,40 ~ 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