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議題討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議題討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影片5]公視-我們的島 尋龜宿



[影片連結] 公視-我們的島 第824集 尋龜宿 (2015/09/20)



發佈日期:2015年9月20日
對有些生命來說,家,是遙遠的幻夢。台灣原生龜,因為中國市場需求龐大,成為盜獵對象­,近十年來,野生數量急劇下降,連專為食蛇龜劃設的保護區,盜獵者的腳步都已經踏向森­林深處…

影片介紹與報導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臺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臺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陳添喜 |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失落的龜樂園

臺灣曾經是龜的樂園。20世紀中期,美國海軍研究人員在臺灣調查潛在傳染性疾病宿主動物時,在恆春附近由當地人引領下,一天內就可找到一百多隻食蛇龜。高雄中學所收藏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食蛇龜標本,竟然是採集自「覆鼎金」一帶,可見上個世紀在現今澄清湖一帶就曾出現這種龜。

只是隨著環境的快速變遷,這群動物漸漸從人們生活中退出,被迫退縮到偏遠的山邊,也從許多人的生活經驗中消失,現在甚至連僅存的少數族群可能都快保不住了。

加上大陸養龜市場由原來的肉用需求轉向對稀有種類的投機炒作,臺灣原來還算普遍的食蛇龜,也名列投機者高價競逐的少數物種之一,前景令人擔憂。

臺灣的食蛇龜

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又名黃緣盒龜、黃緣閉殻龜,不是臺灣特有的物種,最早是英國人葛瑞(J‭. ‬E‭. ‬Gray)於1863年依據史文豪(R‭. ‬Swinhoe)在淡水附近所採集的標本,與瑞福(J‭. ‬Reeve)由大陸南部取得的龜殼所描述發表的。但採自大陸南部的標本只有龜殼,不是完整標本證據,來自臺灣的剝製標本就成為描述這物種所依據的正模式標本,淡水也成為食蛇龜的模式標本產地。因此,食蛇龜是全世界近三百種龜鱉目物種中,唯一以臺灣為模式標本產地的物種。

過去10年曾經普查臺灣食蛇龜分布與族群狀況,在低海拔山區仍有部分穩定族群,主要棲息在原始闊葉林、次生林、人造竹林及邊緣較開闊的農墾地。分布地點以臺北、宜蘭、花東、南投、雲林及恆春半島淺山環境較常見,但最近幾年牠們卻面臨嚴重的獵捕壓力。

食蛇龜分布在大陸中部、臺灣、琉球群島南部的西表、石垣、宮古等島嶼。在大陸已找不到穩定的野生族群,臺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穩定族群,在保育研究上更顯得重要與珍貴。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在分類上,食蛇龜多數的近親主要棲息在水域環境中。在原始的文獻中,葛瑞引述史文豪的觀察:在水田旁的水塘裡,常常可看到牠們把頭及背甲露出水面,而且會爬到水邊的石頭上曬太陽。後來也有學者誤以為模式標本產地的淡水是指淡水河,因此食蛇龜長期被認為是半水棲性種類。

然而,不管是從捕捉到的地點或利用無線電追蹤的活動範圍,都沒有發現食蛇龜會利用水域環境,確定是屬於陸棲性的淡水龜。事實上,由隆起的龜甲、粗圓的四肢與腳趾間不具有蹼的特徵,就已經可以預知了。

如果遇到長時間不下雨的高溫缺水季節,食蛇龜還是會把身體泡進山溝或草澤地的爛泥或淺水中,來調節溫度或獲取水分。但牠們主要的活動幾乎與水域環境的分布沒有關係,對水的依賴程度不高。

超級大「宅龜」

食蛇龜對熟悉的棲息環境有很高的忠誠度,整年活動的面積是0.07~8.25公頃,顯示有些個體整年就在約2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裡活動,不管是攝食、產卵與過冬,都在最遠距離不過40公尺的範圍內完成。

5年後再利用無線電追蹤,相同個體的活動範圍變化還是不大,大部分的範圍有高度重疊。即使隔16年後再次調查,還是可以在相同地點捕捉到同一隻龜。

生活環境

變溫的爬行動物自己不會產生熱量以維持穩定的體溫,而生理代謝速率與活動效率卻與溫度密切相關,如何善用環境中的溫度差異,選擇有利的溫度條件達到調節體溫的目的,成了許多龜類需面臨的挑戰。

棲息在森林裡的食蛇龜無法像水棲性種類一樣,直接爬到岸邊曬太陽提高體溫,以及受到干擾或威脅時就直接潛進水裡躲避敵害。要在森林底層利用環境溫度的差異來調節體溫,會比在水域的環境中複雜而有更高的挑戰性。

度過漫長的冬季之後,在溫暖春雨刺激下,食蛇龜開始離開停留近3個月的過冬地點,爬出暗無天日的洞穴,暫別不吃、不喝的漫長日子。

在初夏產卵繁殖季節來臨時,母龜要在森林邊緣或森林空隙,陽光可穿過鬱密樹冠層直達底層的地方,尋找合適地點產卵與維持體溫。有了溫暖陽光的加持,底層與地表溫度都會高於被遮蔽的環境,食蛇龜選擇這樣的環境可以維持較高的代謝與消化效率,生在這裡的龜蛋也可較快速地發育,孵化所需時間也會縮短。

7月過後,換成是森林底層開始熱鬧的時候,樹林上方的果實成熟、掉落,吸引各種小型動物在這裡聚集、活動。這時食蛇龜暫別在森林邊緣生活的階段,開始轉移到森林底層的另一個舞臺,產卵季也結束了,就等著埋在土裡的新生命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食物來源

以食蛇龜攝食的構造,幾乎不可能吃進體形較大的蛇類。現生龜類沒有牙齒,也沒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只能用包覆在上下顎骨板上的銳利角質層切斷食物,直接吞進肚子裡慢慢消化。吃蛇的傳說,只是人們對食蛇龜特殊外形與各種神話的想像與連結。

由野外觀察及收集糞便的紀錄,食蛇龜的食物包括植物果實如棱果榕、香蕉、鳳梨、火龍果、桑椹等水果,含水量多的漿果,昆蟲、菇蕈、蝸牛、蛞蝓、陸蟹、蝌蚪、蚯蚓及其他脊椎動物死屍等。

年齡判定

龜常被認為是長壽的動物,但要從外部特徵判定年齡很不容易,且準確度不高,至今尚無可信度高的年齡判定方法。

在溫帶到亞熱帶的多數種類,代謝與生長速率會受環境溫度影響。在食物充足、高溫的夏季生長較快速,在低溫的冬季則生長停滯,於是背甲上會像樹木一樣隨著季節留下明顯的生長輪。因此,一般陸棲龜類的年齡可以利用背甲盾板上所留下的生長輪來估算。

臺灣北部的食蛇龜大致符合生長輪一年增加一圈的推測,但到了開始繁殖的性成熟年齡,生長變慢甚至停滯,新增生長輪的間隔過密無法分辨,就無法再用來當成年齡估算的依據。除了有長期確實飼養紀錄或個體標記追蹤之外,大部分對龜類長壽的推斷並無實據。

臺灣北部的食蛇龜族群中,產卵母龜的最小年齡約為13歲。利用生長輪估算,小於11歲未達性成熟的個體約占10%,超過18歲的個體約有30%。但最近對重複捕獲的研究,在1996~1997年曾上標的個體占現存個體57%。這些重複捕獲的個體,在首次上標時就已經是超過15歲的成體,因此利用生長輪估算年齡的方法並不可靠,食蛇龜實際壽命遠比用生長輪估算的還長,大部分都已活了超過30年。

到成體之後,有堅硬龜甲的保護,幾乎沒什麼大型動物可以動得了食蛇龜,每年平均存活率可高達94%,在野生動物中是少見的異類。

少子化的警訊

食蛇龜母龜會選擇森林邊緣較開闊、日照較充足的泥土地產卵,但要在野外環境看到產卵的機會不多,要在樹林裡重複找到特定個體很不容易。因此在母龜背甲裝上無線電追蹤器,間隔兩星期用X光拍攝追蹤體內龜蛋數量變化,才可能知道牠們的產卵季、產卵數與窩數的變化。

母龜在離開度冬環境後,體內的受精卵在輸卵管裡開始包覆上富含鈣質的蛋殼,準備尋找合適的地點,讓龜卵可以安全產下並孵化。

食蛇龜繁殖力不高,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產卵,一年只能生下1~2窩,每窩卵數才1~3顆,平均每年產卵2~5顆。陸棲性的龜類多採量少質精的生殖策略,通常產卵數較少,但龜卵較大,孵化出來的幼龜體形大,存活機會較高。食蛇龜也大致符合這種生殖方式。

在森林裡,富含蛋白質與鈣質的食蛇龜龜蛋是珍貴卻又不難獲得的食物,眾多動物當然不會錯失這場一年一度的尋寶機會。在群敵環伺、危機四伏的環境裡,龜蛋能順利孵化並長大有如「盲龜遇浮木」一樣,幸運的存活者總是少數。

遭到非法獵捕的族群中,母龜的比率有明顯減少的情形,因為母龜在夏季為了繁殖後代,出現在森林邊緣開闊環境的頻度會比雄龜高,更容易被獵人用陷阱捉到。可以產卵繁衍後代母龜數量減少,使得新個體加入族群的機率也減少。

在多數食蛇龜族群中,小於11歲幼龜所占比率約為10~15%,但最近在臺灣北部的最大族群則下降到1%,也與人類一樣有「少子化」的現象。族群的更新與補充已出現問題,而最近10年更幾乎沒有新的個體加入,對族群的存續是嚴重警訊。除了母龜減少的原因外,隨著森林更新演替,龜蛋與幼龜捕食者增加也是另一種生存挑戰。

生存危機

亞洲龜類的現況並未因投入大量保育人力與經費而有明顯改善,不少物種瀕危程度快速增高。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的趨勢,大陸的市場需求已變成全世界龜類生存的重要威脅,且龜類非法獵捕與貿易的管制機制鬆散。建立確保人工圈養的種原群是最後的保育手段,因此現階段迫切需要選擇合適地點進行野生族群就地保育工作。

從生物科學的觀點,食蛇龜並沒有神力,但有很特別的環境適應能力,值得長期研究。現在還有許多待解的謎題,像牠們怎樣利用小小天地存活下來?如何在複雜的森林底層不致迷失方向?‭

希望不會有任何一種龜,因為人類的漠視與貪念而從這個世界消失。

作者:陳添喜
來源:《科學發展》2014年2月,494期,40 ~ 45頁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影片4] 公視-我們的島 龜去何處



[影片連結] 公視-我們的島 第741集 龜去何處 (2014/01/20)


發佈時間:2014年01月20日
影片介紹:今天的故事,充滿肅殺之氣,牽涉上萬條生命,兇手是人類,救援者也是人類,溫和的主角­,只能靜默地面對波折。沒人知道故事將如何結束,只盼善良的主角,終能找到好龜宿..­.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食蛇龜「盜獵」難題何時休?台灣保育價值觀的挑戰!

陳添喜  助理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陸龜與淡水龜專家群成員


最近台灣保育龜盜獵走私的問題已搞得紛紛擾擾,但似乎是被嚴重誤導!是執法不力,而非法律不週延;該努力的重點應該是查緝盜獵,而不是全推給走私猖獗,更不能怪給對岸市場的需求無度。沒有盜獵,就不會有走私,也不需要收容

如果政府負責保育業務部門都可以很淡然的表示,因為人力與經費有限,所以對盜獵的現況無力遏阻;執法人力與司法機關專業不足,所以查獲的案件只能輕放;收容、救傷人力與空間有限,所以查獲個體只能草草處置。這些回應豈不是告訴有心者,不趁此時,更待何時?主管與執法機關根本無心或無力處理這件事!但不管是查緝盜獵、走私與動物救援收容,被賦予公權力的政府並沒有任何推拖的理由!

或許可以推給媒體亂象,把政府無力處理的窘態全都露,讓盜獵與走私更加猖獗;可以說是媒體未經查證推波助瀾,導致價格狂飆,讓這股歪風惡化。野生動物保育法有漏洞,對走私未遂犯無法重罰,再把難題再丟給立法院,但修法遙遙無期。救傷與收容人力空間不足,期待民間機構能伸出援手。短期內還是無解!食蛇龜還是會被盜獵,一樣會被走私,還是無力救援收容。等到野生龜都捉不到時,這些難題就不復存在?

海巡人員可以攔到企圖離境的走私龜,獵人與中盤的姓名、電話都知道,但查緝盜獵卻非海巡權責;而保育執法人員卻總是說查緝搜證不易?問題是在政府願不願意重視這件事,海巡查緝走私有獎金,但在警政系統卻不算是重點績效,最清楚各地盜獵狀況的派出所心有餘而力不足。接觸過不少社區與最基層派出所主管,都願意對食蛇龜保育出點力,但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師出有名,需要被鼓勵。不是施政重點項目,就不容易有經費,也算不上是績效;有權的決策者是否願意要求所屬執法單位,把查緝野生動物盜獵當成正事處理?

劃設保護區作法代表著這個物種已經無法受到應有的保護,不是成就,是妥協,也是無奈;因為法律對保育物種的保護網已經失能,只求退守到一處有限的區域內,設法對抗蠢蠢欲動的盜獵者。如果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執行是如此不堪,未來更嚴重的後果是沒有多少人願意相信政府有執行公權力的能力;現在對盜獵與走私食蛇龜、柴棺龜束手無策,未來還有什麼是保得住的?走私的主角如果換成穿山甲、藍腹鷴、帝稚或其他物種,就有能力阻止嗎?

槍械、毒品、野生動植物走私被並列為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惡夢,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在努力推動前進人民幣的當下,就棄守了嗎?難道只是食蛇龜與柴棺龜有問題嗎?其他野生動植物就都沒事嗎?只因為牠們不算是保育類?

不能怪對岸吃龜、炒龜,大陸經濟能力的崛起,連遠在美國的野生龜都一樣受害,不只是台灣,但總要提出可行的因應對策!當「台緣」(台灣黃緣閉殼龜,也就是食蛇龜)成為大陸養龜場大量收購的主流商品,對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是多麼諷刺?甚至是羞辱。台灣的保育類動物,竟可以大量被走私到對岸販售,持續多年還是拿不出辦法,誰還願意相信台灣的保育成就?只要有人民幣,還有什麼台灣的保育物種買不到?

既有的野生動物收容系統在一連串食蛇龜的事件中,似乎被刻意遺忘(除了中興大學外還有其他收容中心);或許是政策有意要終結這些歷史包袱,但不相信連暫時收容與救傷都做不到。最該協助提供暫養與野放空間的公有林班地系統,也很意外的缺席;而遍佈各地的警政系統也似乎是使不上力。收容這些保育龜類涉及公權力執行與一定專業能力,最後卻需求助於民間機構及宗教團體的護生園,甚至直接野放。如果聽到的理由是沒人、沒錢、沒空間、媒體亂、盜獵走私猖獗、法律不週延,食蛇龜的難題依然存在,握有公權力與行政權的政府有什麼積極作為?很無辜?很無奈?面對難題只能坐以待斃?我們還想期待什麼?

經濟不振與社會價值觀錯亂才是食蛇龜保育最大殺手!不少弱勢民眾就業不易,回到鄉下開始利用無本的天然資源謀生,而食蛇龜與柴棺龜是選項之一;但專業捕龜獵人與收購的中盤並不是經濟弱勢,卻是最大的推手;獵龜是少數人,絕不能推說是全民獵龜,不宜與全民對立?當違反法令者不會受到應有的處罰,這樣的法律是不會有人遵守。社會的價值漸漸變成只要有錢賺,賤賣寶貴自然資源也無所謂,卻無力制止導正。司法機關所堅持的比例原則更是令人錯亂,盜捕幾隻食蛇龜或許被認定是輕罪,但走私幾千隻保育龜的結果竟也差不多;當殺一個人與殺幾千人的罪行無法區別時,天下必定大亂;但歷次食蛇龜的司法案件卻是如此,大惡與小惡的判定價值標準只剩下「價錢」

重點不在這些龜市價值多少錢?這只是執法單位為了獎金所估的價格,牠們應該是無價的!把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食蛇龜野生族群幾乎掃光,究竟值多少錢?如果把整個翡翠水庫保護區內的食蛇龜全數捉走,究竟該當何罪?但最近幾次查獲走私的數量是幾個保護區的數量總和?台灣究竟還有幾個像翡翠水庫保護區的現生族群可以繼續被捉下去?這樣捉法,再撐不了幾年!基於市價所換算的比例原則,且沒有受害「人」,違法者還是被輕輕放下,後面的集團不需要再追究,但幾千條龜命與牠們從野外消失的代價究竟值多少錢?直接或間接犧牲多少動物生命與付出的社會成本都不值一顧?保育的價值與法律的尊嚴已經廉價到用秤斤論兩計算?這當真的是現今社會的價值觀嗎?

當看到「協助」收容食蛇龜的機構竟然要為動物的照護、食物、籠舍與野放而募款,其他收容中心也一樣被要求爭取民間資源以挹注政府經費的不足;這聽起來是多麼讓人心酸,政府已經窘困到無力收拾因為行政與執法不力所造成的爛攤子?為了讓這些動物有活下去的機會,幫忙政府收容照養動物的研究人員、研究生、照養員、獸醫需要帶著動物或布偶到街頭賣藝,或到處演講、義賣、辦活動設法尋找資源?或利用動物的苦難去配合宗教團體放生活動,以博取多一點憐憫與佈施?如果養不起也可以選擇「免費」外送,有價值的動物當然會有人搶著要!這是現在真實的氛維,是協助動物收容機構所必須要決擇的「活路」!要設法讓這些動物的存在價值得以「活化」!

救援、收容、照養查緝動物的責任不該由研究人員承擔,只是因為自己的良知看不過去就得去承受,而「有權、有責」的政府卻扮演著近乎神隱的角色!被授予公權力的政府不作為,所製造出來的難題得靠社會「良知」來承擔!雖然社會還是有許多有心人,但被過度消費的結果,再大的熱忱也會變得冷漠。而這些「野生動物」卻需淪為價值混亂下的犧性品,我們已不再有能力確保牠們可以在自然環境下安全活下來的最簡單需求,更遑論除價錢之外的「自然價值」!

當不少還對台灣保育前景抱持熱忱的年輕學子,願意投入這些動物的保育研究,希望能為這塊土地留下希望;但所需面對的挑戰不是研究資源的不足,而是盜獵者的威脅。研究動物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搶」走,遺失與被破壞的研究器材都已成為必需的「消耗性成本」。在佈滿荊棘的密森裡保護巡察成為野外研究的重要工作,但斷人財路的安全疑慮總是揮之不去,這是身為現場研究人員的真實寫照。

或許某些人因為食蛇龜可以賺到人民幣,但大部分國人與保育界卻失去尊嚴,政府也會失去民眾的信任等某個物種從自然環境中消失以後,我們或許會慢慢承受失去牠們所支撐生態功能的苦果,但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牠們的重要性;這些默默提供生態服務的生物,存在時經常是被忽略,失去了也不覺得有損失。在有權的決策者經驗中,這些價值的數字可能只是「零」,甚至是阻礙發展的負擔!當食蛇龜不見了,就不再是一斤值多少錢的問題?失去了想要再復原野生族群與重新建立原有的生態平衡,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很難估算,除非我們覺得不重要。現在我們或許會對食蛇龜從模式標本產地淡水消失而感到惋惜,日據時期曾有捕捉記錄的覆鼎金也只剩在泛黃標簽上的隻字片語;數十年後,如果因為少數人貪圖短暫的利益與有權者的漠視不作為,讓食蛇龜從台灣大部分土地上消失了,究竟會留下怎樣的歷史評價

轉載至 FB社團:龜仔山的龜仔頭 Tien-Hsi Chen 寫於 2014年1月1日 1:53

留言引用:
Tien-Hsi Chen : 讓大家知道,問題不是在收容,根源在盜獵,而且害死幾千隻龜,竟然檢察官、法官也覺得是小事。幫忙收容的一直被罵,但政府該做事卻袖手旁觀,動物食物不夠竟然還要自己想辦法。4小時前

Tien-Hsi Chen : 2013年是台灣淡水龜保育最黑暗的一年,希望新的2014年能有轉機!要轉貼分享、轉寄、轉載都行,甚至幫忙轉給總統府、行政院信箱都歡迎。不能因為政府不作為,搞得連食蛇龜與柴棺龜都保不住,希望「有權」的決策者可以聽到,但目前林務局似乎是無權,所以不能有作為?26分鐘前 


2014新年新希望!沒有龜盜獵,就不會有走私,也不需要收容!
歡迎並請幫忙分享、轉寄、轉載關心台灣保育的人也讓總統府、行政院、農委會及立法委員們了解政府做了些什事吧!